上海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知识产权大保
上海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日期:2016-11-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从事知识产权事业9年来,切身感受到顶层设计对知识产权事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无论是2012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印发《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造成亚洲太平洋地区知识产权中心“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还是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都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契合,全社会正努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快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18日在上海接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中央媒体开展以“知识产权竞争未来”为主题的大型调研采访时,以宏大的视野为此次调研采访勾勒出中国知识产权建设的大文章。
开创“三合一”知识产权局 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体制创新
两年前, 集专利、商标、版权于一身,兼具行政管理与综合执法两项职能的独立的知识产权局,上海浦东正式成立,这既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而今,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哪些难题?如何破解?
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吕国强阐述道,事实上,上海知识产权在机制体制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上海率先在自贸区和浦东新区分别建立了“三合一”的知识产权局。
吕国强说,目前,我国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是采取一种分散管理的体制,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在自贸区和浦东新区大胆探索,把“专利、商标、版权”三块内容放在一起,建立“三合一”知识产权管理局,这是上海知识产权体制机制重大变化,在全国也是第一家。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上海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在全国知识产权法院只有三家:北京、广东、上海。这是上海在“十二五”期间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中央决定在上海市建自贸区,自贸区建立之后知识产权怎样管理和保护?”吕国强介绍说,上海做出了许多创新,就自贸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这个制度已经被吸收到了国务院和我们上海的一些法规和文件当中去了。现在全国其他几个自贸区也复制了上海在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面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加强国际合作,在2014年12月份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个协议签了以后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到今年为止已经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举办了两届国际知识产权论坛,同时为我们的企业,特别是长三角的企业、上海的企业举办“国际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运用培训班”,这些培训都是免费的,上海的企业、长三角的企业都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对我们企业走出去帮助还是非常大。
所有的改革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更好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上海市还要建立知识产权信用制度,把知识产权侵权的信息纳入到整个上海诚信体系,建立海外维权预警机制,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等等,努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改写“量大不优” 现状创造聚焦“质量提升”
“十二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403.4万件、从数量看,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不可忽视的是,“量大不优”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上海是如何做的会有哪些新的突破?
“‘十三五’期间,上海知识产权创造首先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吕国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上海知识产权政策,重点鼓励申请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在知识产权布局上形成一批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版权精品和优良植物新品种。
为此,上海将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建设产业集聚区,实行集群管理。“我们将鼓励和扶持产业集聚区、行业和企业开展专利布局,实施专利导航试点项目,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专利组合,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储备。”吕国强说。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帮助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上海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交易。目前,上海正在筹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所,帮助知识产权权利人把知识产权转化出去。
另外,因为现在知识产权信息很多,有版权、商标、专利,但是我们现在信息不集中,分散在各个部门,所以我们下一步上海市准备要打造专利、商标、版权合在一起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政府建的。
针对一些企业走出去对海外知识产权情况不了解的现状,上海也在考虑制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办法,帮助企业更好的在走出去以后进行维权。
助力企业“走出去” 合力协助企业海外维权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与国际市场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也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13年因知识产权侵权而成为遭受美国“337调查”最多、涉案金额最高的国家。
对此,吕国强认为,专利池建设及运营或许将是企业未来的核心产品之一,尤其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如果不重视全球专利竞争,不能娴熟运用专利制度规则,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知识产权说到底是一种私权,第一受益人是企业自身,但不可否认,现在还有不少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吕国强说,在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角色需要更加清晰。
记者获悉,为了更好地应对337案件调查以及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纠纷,2014年8月,上海商务委正式成立“上海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基地”。该服务基地作为全市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公共服务点,系统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案件协调应诉指导、技术咨询与信息收集、研究分析及培训宣传等工作,帮助企业有效防范、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科技创新环境和保障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据介绍,2014年至今,共协调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案件5起。其中,触乐科技公司在手机输入法,赛诺维尔公司光学反光镜、温室暖棚使用的照明灯具等知识产权纠纷案中,积极参与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案件应对,均以胜诉或对方撤诉、和解而取得了理想的应诉结果。特别是2014年6月赛诺韦尔公司的照明企业被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美国发起了337调查。该案件虽历时7个月,但该企业最终兵不血刃地在这场诉讼中与对手达成和解协议,该产品并未被排挤出美国市场,也使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保住了美国市场。
2016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9月底前共收到15起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申请,其中,已决定发起12起立案调查,3起涉及上海企业,其中美国钢铁公司请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碳刚与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指控中国企业对美出口、在美进口或在美销售相关产品时存在和某操纵价格、控制产量及出口量、盗用商业秘密、虚构产品原产地或制造商等问题,并请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排除令及禁止令。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积极帮助上海宝钢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海外维权,由于该案影响大,涉及企业面广,市领导高度重视。为更好地帮助宝钢有效应对,上海市商务委多次就该起案件进行了协调磋商,并组织知名律师为企业出谋划策,鼓励企业积极应诉。今年8月美国行政法官发布第26号令,全面支持了宝钢提出的延长案件审理时限的动议,并要求美钢限时提供所涉商业秘密范围,为下一步案件应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记者 苏兰)